如何看待公开赛“业余通往职业”,中国公路自行车公开赛赛制解读
自今年8月初中国公路自行车公开赛(以下简称“公开赛”)发布赛事公告以来,其以“业余通往职业”为核心的全新晋升体系,在骑行圈引发广泛关注。众多公路车爱好者对此表示期待,认为这为业余选手提供了更清晰的发展路径。
随着报名启动,多个组别的设置让部分车友感到困惑。与多数业余赛事按年龄分组不同,本次公开赛在组别设计上更具系统性:《俱乐部组》和《精英组》不设年龄限制,《青少年组》允许专业队与个人同场竞技,并单独设立《大学生组》《女子精英组》,以及不计排名的《大众组》骑游项目。由于赛制较为复杂,本文将用通俗语言解读各组别报名要求。
各组别报名要求
男子俱乐部组
该组别要求以车队形式报名,适合国内商业业余车队参赛。每队最多报名10人,单场比赛上场人数为4至6人,可安排替补。车队年度总积分是衡量含金量的核心指标,因此可根据不同赛道特点(如爬坡或平路)灵活调配车手。
外籍运动员占比不得超过50%,大陆运动员需占车队人数一半以上。各省队、国内洲际队及曾注册UCI执照的车手须退役满两年方可参赛。报名年龄为18-55周岁。值得注意的是,个人能力突出的个人车手也可申请参加俱乐部组。
男子青少年组
年龄限定在14-17周岁,无论是否注册于专业队均可报名,省市专业队选手与业余爱好者同组竞技,适合各类青少年车手参与。
男子精英组
支持个人或车队报名,年龄要求18-55周岁。省队及曾注册UCI执照的车手须退役满两年。该组别面向广大男子公路车爱好者开放。
女子精英组
报名方式与精英组相同,可个人或车队参赛,年龄范围18-55周岁,退役年限要求一致,适合绝大多数女子公路车爱好者。
男子大学生组
年龄限定18-30周岁,在校学生为主。若曾在专业队注册但近两年未代表参赛,提供相关证明后即可报名。支持个人或车队形式参赛。
大众组(男女)
年龄要求18-60周岁,不设排名,旨在让普通车友体验赛事氛围,适合休闲骑行参与者。
总体来看,公开赛主要面向业余公路车爱好者,体制内专业车手仅可在符合青少年组或大学生组条件时参赛,所有仍在UCI注册或退役未满两年者不得参加俱乐部组和精英组。
积分与晋升机制解读
公开赛作为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(CCA)直属的国家级赛事,前身为2014–2017年举办的“中国自行车联赛”(中自联),曾是国内业余车手可参与的最高级别赛事。2022年恢复举办并更名为“中国公路自行车公开赛”,2024年停办后于今年重启,推出“业余通往职业”的全新赛制体系。
本次改革最大亮点在于《俱乐部组》和《精英组》引入晋退级机制,并设立贯穿全年的领骑衫制度,车队排名与积分紧密挂钩。不过据赛事负责人透露,2025年及2026年暂不执行晋退级,仅保留积分系统用于赛季内荣誉衫评定。原因是中自协积分平台尚在建设阶段,未来两到三年将逐步完善数据积累,为正式实施车队等级制度奠定基础。
赛事等级体系
目前CCA旗下赛事分为四个层级:
在华UCI职业赛:如环广西、环青海湖等,以UCI注册车队为主;
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:由CCA管理,参赛主体为专业队及国内UCI车队;
公路自行车联赛:主要面向体制内专业队,包含全年多站比赛,全国锦标赛为其总决赛,也是全运会资格重要依据;
中国公路自行车公开赛:位于体系最底层,面向业余群体。
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专业赛事,如徐兆亮夺冠的比赛属于公路自行车联赛分站,张好(Cindy)、苗城硕、陈路路等人获得的全国冠军均来自该系列总决赛。
晋退级规则(未来方向)
俱乐部组限30支车队参赛:
年度积分前5名车队可晋级下一年《公路自行车联赛》,并有机会递补进入职业联赛;
年度排名后5名车队降级至精英组;
精英组年度前5名车队则升入次年俱乐部组。
2025年为新赛制首年,俱乐部组资格不依赖积分,而是根据过往成绩由组委会审核确定。从2026年起,俱乐部组参赛资格将由上年度俱乐部组前25名+精英组前5名组成。
单站积分分配
各组别单站积分规则一致。女子组、大学生组、青少年组无团体晋级机制,也无团队奖金,仅关注个人累计积分(决定紫色领骑衫归属)。俱乐部组和精英组则需同时关注个人与团体积分,后者直接影响车队排名及奖励。
领骑衫设置
除俱乐部组设有多种荣誉衫外,其他组别仅设紫色领骑衫,授予个人累计积分排名第一者(非单站冠军)。
俱乐部组六类领骑衫:
红衫:个人总积分最高者(含中外车手);
龙衫:大中华区车手(含港澳台)累计积分第一;
绿衫:冲刺积分第一,依据途中及终点冲刺点得分累计;
圆点衫:爬坡积分第一,按赛段设定爬坡点积分累计;
白衫:18-22岁青年车手中个人总积分最高者;
粉衫:敢斗奖,由裁判团评选比赛中表现最积极、进攻最果断的车手。
团体排名计算方式
团体排名按每队成绩最好的3名车手完赛时间相加得出(非积分相加),且单场比赛上场人数不得少于4人。单站团体排名设有奖金,年度团体总积分将影响晋退级结果。